1945年8月,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
抗戰結束后,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頭等重要問題,就是如何建國和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。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,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即公開發表了《對于目前局勢的宣言》,指出抗日戰爭勝利后,“擺在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:鞏固國內團結,保證國內和平,實現民主,改善民生,以便在和平、民主、團結的基礎上,實現全國的統一,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”。完整地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建國總方針。中國共產黨的這一主張,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支持和擁護。
但是,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卻積極準備內戰,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,把中國引向新的黑暗。內戰危險迫在眉睫。在上海,國民黨的“接收”成了名副其實的“劫收”,政府繼續實行獨裁專制,剝奪人民言論、新聞、出版等基本自由權利。隨著“接收”大員到上海的,還有橫行霸道的美國士兵,充斥市場的各種美貨。國家主權被侵犯,民主尊嚴被踐踏。所有這一切,使剛從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解放出來的上海人民,又一次陷入暗無天日的悲慘境地。
為了國家前途、民族希望,為了自己的生存,人民必須立即行動起來,反對蔣介石的反動政策。因此,一個反對內戰、反對獨裁、反對美帝國主義干涉的群眾性愛國民主運動就在上海迅速展開了。工人發動工潮,學生舉行罷課,各界群眾紛紛集會,抗議國民黨政府的倒行逆施。隨著運動發展的需要,代表人民正義呼聲的進步報刊雜志如《周報》、《民主》、《文萃》、《昌言》及《文匯報》等,沖破當局的封禁,先后創刊發行。文化界的進步人士通過這些刊物,大量發表文章,抨擊和揭露國民黨當局的種種弊政和罪行,鼓吹民主和平,鼓勵群眾起來斗爭。文化界民主人士的宣傳鼓動,有力地推動了上海民主運動的發展。
當時,代表人民正義呼聲的進步刊物的大量創刊發行,是上海愛國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。其中《周報》和《民主》兩個刊物以其創刊早、發行量大、內容豐富、觀點鮮明而受到市民群眾的歡迎。由唐弢、柯靈主編的《周報》創刊于1945年9月 8日,是抗戰勝利后上海眾多進步雜志中創辦最早的刊物!睹裰鳌酚谕10月13日出版,主編鄭振鐸。該刊實際由生活書店主辦,書店經理徐伯昕給了該刊巨大的支持。馬敘倫是這兩個刊物的熱心支持者和主要撰稿人。他是“支持《周報》最力的前輩”之一,又是《民主》的編委。在這兩刊物的周圍,還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周建人、林漢達、許廣平、李平心、傅雷、嚴景耀、董秋斯、羅稷南及郭沫若、柳亞子、宦鄉、夏衍等。他們經常在刊物上發表文章,揭露國民黨當局的罪行,抨擊蔣介石的獨裁統治,大聲疾呼并鼓動群眾起來爭取和平民主。其中馬敘倫尤為激奮,幾乎每期都發表署名文章。這樣,不期而然馬敘倫就成了這些主要撰稿者的領頭人。為了互通消息,及時研究時局,商討斗爭策略,《周報》、《民主》以及其他一些雜志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,就經常相約聚會座談。后來他們定期每兩周在原聯華銀行八仙橋分行(現西藏南路26號)的會議室碰頭聚會,分析時事,商討出版事宜和斗爭策略,這些人的聯系日益密切,關系也相對穩定,于是形成為一支有一定影響力的愛國民主力量隊伍。
另一方面,地下黨員王紹鏊以及陳已生、謝仁冰、劉樹梅、張紀元等人,早在抗戰期間就經常在謝仁冰家秘密聚會,討論抗日救國之計?箲饎倮,王紹鏊按黨組織指示,又擴大聯系了趙樸初、林漢達、梅達君、曹鴻翥、朱紹文等一大批民主人士。他們定期集會座談,分析國內外形勢,揭露和批判蔣介石禍國殃民的罪行,學習研究共產黨的主張。一天,王紹鏊寫了一篇上蔣中正的意見書,主張先民主而后統一,反對先統一而后民主,征詢大家的意見,然后在上海愛國民主人士中廣泛征集簽名。這篇文章也傳到了馬敘倫手中,他看了之后,頗有同感。經雙方共同的朋友謝仁冰介紹,他與王紹鏊會面,兩人就此經常往來,志趣相投,對時局的看法和主張都很一致,于是,上海的文化教育界、新聞出版界的愛國民主力量,和工商界的愛國民主力量得到了結合并開始協同作戰。
共同的奮斗目標,現實斗爭的需要,使這兩支隊伍走到了一起。雙方首次聚會在北京西路的廣和居樓上。馬敘倫方面有鄭振鐸、傅雷、唐弢等,王紹鏊方面有林雙達、謝仁冰、張紀元等。以后范圍逐漸擴大,許廣平、周建人、趙樸初、徐伯昕、柯靈、梅達君、李平心、曹鴻考、劉哲民、馮少山等先后加入,地點也從廣和居移到八仙橋青年會禮堂。他們不僅一起座談時局,而且開始攜手聯合戰斗。他們利用《周報》、《民主》、《文匯報》等陣地,聯合發表文章,申明共同的政治主張。在以《民主》編者名義發表的《我們的主張和態度》一文中,他們大聲疾呼“和平奮斗救中國”,并提出實現民主政治、制止內戰、壓抑物價、懲處漢奸等五項政治要求,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對美國政府慫恿蔣介石內戰的對華政策, 1945年12月中旬,馬敘倫、王紹鏊利用馬歇爾來滬之機,聯絡鄭振鐸、林漢達、徐伯昕、周建人、許廣平、嚴景耀、唐弢、柯靈、傅雷、周煦良、李平心、鄭效洵、謝仁冰、羅稷南、董秋斯、馮賓銜、張紀元以及文化界其他愛國知名人士共六十一人聯合發表了《給美國人民的公開信》,呼吁美國人民反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,希望他們“給我們以高尚的同情和援助,讓我們制止內戰,實現民主政治,克服目前的危急的難關!边@封信公開表明了這兩份民主力量的合作。
聯合作戰顯示了集體的力量,對當時民主運動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。因此,一些參加座談會的同志,分別提議或寫信給馬敘倫和王紹鏊,希望成立比較永久性的組織,以便長期共同戰斗。
后來,經過協商研究,雙方一致同意成立一個統一的組織。這個組織以促進民主政治的實現為宗旨.取名為“中國民主促進會”。
1945年12月30 日,中國民主促進會在上海愛麥虞限路(今紹興路)中國科學社正式宣告成立。出席成立大會簽到的有26人,他們是:馬敘倫、王紹鏊、林漢達、周建人、徐伯昕、趙樸初、陳巳生、梅達君、嚴景耀、雷潔瓊、謝仁冰、馮少山、萬景光、曹梁廈、張紀元、柯靈、李平心、陳慧、宓逸群、劉大杰、李玄伯、馬木軒、徐徹、徐相任、章惟華、胡月城。馬敘倫擔任會議主席,他首先向大會報告了發起該組織的原因和經過,說,縱覽目前國是,非促進民主不足以建永固之國基,經各方交換意見后,認為有組織團體以謀群策群力之必要。取名為民主促進會是要發揚民主精神以促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現。大會一致通過了馬敘倫的報告。
這次大會作出了四項重要決議:一、一致決議本次集會為本會的成立大會;二、一致通過本會簡章;三、原則通過本會對時局的宣言,同時繼續廣泛征求意見,由理事會修改后立即公開發表;四、決議本會暫設理事十一人,常務理事三人,并決定在理事會未選舉產生前,會務由馬敘倫負責,王紹鏊、嚴景耀、陳巳生三人協助。
大會通過的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章,明確規定了民進的性質、任務和組織原則。簡章指出:中國民主促進會“以發揚民主精神推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踐為宗旨”,“凡各界無黨無派人士贊同本會宗旨,經會員二人以上之介紹,理事會通過,得為本會會員”。簡章規定民進的最高權力機關為會員大會,同時設置理事和常務理事,分別負責執行會員大會決議交辦事項和本會經常事務;“理事會理事由會員大會選任罷免,常務理事由理事互推產生”;“一切本會之意志表示,概由會員大會決議”。簡章規定了紀律:“會員如有破壞本會名譽或違反本會宗旨之言論與行動者,經會員二人以上之提議,由會員大會通過,得取消其會員資格!
從此,中國民主促進會以一個有綱領、有組織、有紀律的革命政治組織,出現在中國政治舞臺,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