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是禮儀之邦、禮儀大國,餐桌上體現著中國人的素質,餐桌上也蘊含著中國的傳統文化,尊老、敬長、好客、團圓、其樂融融……這些都是餐桌上的中國文化符號,我們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,是否也應該考慮文明風氣的流傳。
我國的新冠疫情早已得到全面控制,國人的餐桌又熱鬧起來了,親朋相聚、圍桌共食是中國傳統飲食習慣,看似親密無間的飲食關系,卻隱藏著極大的健康隱患,無形間給病毒提供了便捷的傳播途徑。大大小小的餐桌我們偶爾才能看到公筷公勺,即便有,人們很少使用,分餐意識一時難以形成,不過這不代表形成不了,隨著媒體不斷宣傳,國人素質不斷提升,人們對就餐衛生的要求不斷提高,相信不久之后,餐桌上的每一盤菜都放置著公勺,大家自覺使用,衛生健康,這是衛生用餐方式,更是健康生活理念,文明生活習慣。其實,文明餐桌,就是最好的疫苗。
餐桌雖小,卻猶如一面鏡子,折射出人的素質,見證社會文明程度,我們既要衛生用餐,也要節約用餐。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,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,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我們敲響了警鐘,F代文明對每一個人的基本要求是可以消費,但不可浪費。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,小餐桌,大文明,承載的不僅是人類的生生不息,更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尊重勞動、珍惜糧食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。早在2013年1月,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指示,要求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。我國啟動了“光盤行動”,推廣節約適度餐飲理念。今年8月以來,制止餐飲浪費再次被擺在重要位置,國家已命令禁止各平臺播放大胃王吃播,各單位食堂嚴格監督,食堂浪費得到很好的控制,前不久,蘭州牛肉面恢復了大小碗供應,飯量小的女士、老人、小孩不至于浪費太多。社會上正在形成一股節約之風,當然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。作為人民教師,我們應當以身作則,也更應該把節約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中,蘊藏在教育教學中。節儉節約是美德,是品質,更是責任。一粒米,禾滴汗,粒粒糧食皆珍貴。俗話說:“民以食為天”,每個人都需要吃飯,都需要糧食,所以我們更不能浪費糧食,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,促進可持續發展。
做文明用餐人,樹標準新風尚。健康、衛生、節約的文明餐桌,在我們的目標中,更在我們的行動上。
(民進淮南教育一支部 孟珂)